分类目录归档:💬 乱弹

一位同学在国内某高校的图书馆里找到了这封信

朋友,你可看见四通桥上的狼烟?
连带着一些观点消失在这片光荣的土地。
那你又是否记得,大半个世纪前,
他,那个湖南师范生,说:“我提议将罢工自由权写进宪法。”

不,这些都终将被伟大的,热烈的嚎叫,
裹挟着送进烟雨苍茫的山中,
即使它们少有相干。

西北的形势一片大好,
只是说话的舌头大都夹着伤痕。
工厂的铁锈连带着氧化了人民情绪的门阀,
你在读谁的书?又为何而爱这片宽广的悲凉?

大家又是否在唱着安全的歌曲,
久之却忘记了在这片围墙之外,满目疮痍。
落叶铺满乌鲁木齐无人的街道,
那样的死寂传向郑州民工们回家拥挤的路途。

你说总会有一天可以变好,
可正如你进入图书馆的初衷,那些书架上束之高阁的书,相比之下,
与你手中填鸭的题目,你哪天才能将其抛下?

这些词送他

这些词送他,一点都不难:

异动拉升,逆势上扬,深度翻转,直线拉升,激活板块,多股涨停,板块狂飙,
爆拉狂升,北向狂买,赵哥打板,资本狂欢,王者归来,股民惊呆,内部人士,
曝光路径,高领持有,高毅加仓,巴菲重仓,十大基金,九大机构,八大券商,
顶级私募,流量明星,强烈推荐,牛回速归,进攻号角,头号策略,赛道切换,
千亿白马,万亿赛道,十倍龙头,价值显现,抓紧上车,散户买入,突发闪崩,
闪崩跌停,连续跌停,什么情况?原因查明,怎么演绎?专家建议,婴儿底部,
继续抄底,再度跌停,再续跌停,连续跌停,割肉退场,情绪稳定。

砍订单没什么值得自豪的

连续几年的芯片短缺,成了众多企业的心头痛。好不容易今年以来,有些芯片的供应改善,甚至出现局部过剩,价格回落。于是看到不少消息,说厂家开始砍订单,颇有点出了口恶气样子:芯片商们,风水轮流转,你们也有今日啊。有些唯恐天下不乱的自媒体甚至上纲上线,把这跟当前的一些敏感话题牵扯到一起,大肆炒作来吸引眼球。

我想说的是,砍订单不是什么值得宣扬的善举,没什么值得自豪和高兴的。不管是企业还是普罗大众,过剩来临可不是什么好消息。短缺看上去是个问题,其实不是,表明经济在增长,就业机会多。市场经济很少有饿死的,向来都是被撑死的,值得恐惧的是过剩。所以,为了生计,我们也用不着为砍订单喝彩。

要知道,订单就是合约,是采购方给供应商做的承诺,砍订单就是违约。有些企业的契约意识淡薄,习惯于丛林法则,仗着拳头大胳膊粗,为所欲为,拿给供应商的承诺做儿戏。供应商迫于淫威,不得不接受,但作为采购方,缺德事儿做了也就罢了,犯不着大肆宣扬,把”不讲对错是非,只讲利害得失”发扬光大到极点。

有些人说,我们不是砍订单,是调整”预测”。这些企业给供应商”预测”供”参考”,订单只是用来短期提货。参考?采购提前期内的预测不是供”参考”的,而是实实在在地驱动生产,跟订单无异。这是明显的承诺不对等:我给你”预测”供”参考”,想变就变,不承担任何风险;你到时候送不来货的话,我把你的脑袋给拧下来。

随意砍单,大幅调整采购提前期内的预测,供应商在你的黑历史中,自然是多记了一笔。他们以后还会信你的预测吗,还敢基于你的预测备库存、建产能吗,特别是业务增长的时候?这为下一轮的短缺埋下了伏笔,加剧了短缺与过剩的轮回。

这些企业砍订单,根源是动物本能做计划:在行业性短缺的时候疯狂拔高预测、增加安全库存,疯狂给供应商下订单。不过想想看,行业性短缺下,这样做能不能拿到更多的货?当然不能:供应商送不来货,不是你给他们的订单不够,而是他们没产能、没库存。但产能总会跟上来,供应商总能送上货来。这不,短缺刚一结束,过剩就来了。于是就动物本能砍订单。

那么,我们究竟该怎么办?

在计划来上,我们要坚守几条基本准则:(1)持续的短缺状态下,拔高安全库存、拔高预测解决不了当前的短缺,相反助长了牛鞭效应,造成后续的过剩问题;(2)采购提前期变成多长,就给供应商释放多少订单;(3)如果原来”一时糊涂”拔高需求,给供应商下了额外的订单,要定期监控整个在库在途库存,及时采取措施,必要时与供应商协商取消部分订单。

这里的关键是及时。我们要定期监控采购订单的实际交付情况,比如每周、每月跑报表,一旦发现交货周期有缩短趋势,就调整计划参数,跟供应商协商延迟送货,甚至协商取消部分订单。让我们举个例子来说明。

前两年MLCC电容极度短缺,有个代理商在最终客户的驱动下,动物本能地拔高计划,最终产生了几百万元的风险库存。我复盘了最新收到货的10个采购订单,看有无可能尽早做点什么来降低损失。刚开始的3个订单是260多天的实际交期,然后第4个变为80多天。你当然不能基于一个数据点,就得到结论说该产品的交期在缩短。然后第5、6、7个订单到货了,实际交期变为70多天,虽然还是比正常交期56天要长,但供应改善的趋势已经很明显了。如果这时候按照70多天来计划,你会发现在途+在库已经有过剩,跟供应商商量一下,虽然不愿意,供应商十有八九会同意取消一些订单—-整个供应市场还是短缺状态,那些反映不灵敏的企业还在疯狂下单呢。等到最后几个订单到货了,实际交期变为40多天,比56天的正常交期还短,你再去取消订单,供应商不跟你拼命才怪呢—-短缺已经变为过剩,供应商也坐在一堆库存上了。

一个相关的问题是,究竟谁应该来监控采购订单的实际交付情况呢?你或许会说采购,因为这是采购订单。理论上说,采购提前期变化了,采购有义务在ERP里更新主数据,通知计划(建制完善的企业会定期更新采购提前期,比如每半年)。但是,采购有多大的动力来干这活儿呢,特别是交付在改善的情况下?要知道,短缺是采购的问题,过剩不是—-分工合理的情况下,采购是个执行职能,不对库存负责。谁对库存负责?计划。这就是为什么计划要定期监控交期的变化。但有多少计划意识到这是他们的职责呢?

此外,很多企业只关注在库库存,对在途订单不在意。要知道,在途订单也是你的库存,虽然还没到你家仓库,供应商迟早会送来的。一旦成了在库库存,我们能做的就非常有限。

等到手头库存一大堆,财务找上门的时候,过剩的惶恐就开始蔓延。于是,先是不给供应商下新订单,然后让供应商延迟交货,最后威逼利诱甚至单方面取消订单。供应商的需求大减,产能过剩下,先是关掉老厂,然后裁人,然后关新厂。产能慢慢收缩了,库存也慢慢消耗完了,采购提前期又开始延长,短缺的惶恐又开始了,于是动物本能式地拔高预测、拔高安全库存,给供应商一年两年的订单,开始下一个轮回……

所有的短缺,最后都是由过剩结束;而所有的过剩呢,又是下一轮短缺的开始。轮回往返中,背后都有动物本能做计划、动物本能砍订单的影子。供需关系中,采购方扮演主导角色。计划上缺乏理性,层层拔高预测;执行上简单粗暴,契约意识薄弱,都是采购方在率先博弈。互信的基础缺失了,供应商也跟着博弈,给供需关系带来更多的不确定性。种下什么种子,就收获什么果实。用英语里的一句谚语讲,what goes around comes around.你得到的,都是你应得的。

从法西斯主义手中保卫生活

原文为清华大学学生贴在超市的传单。事后,校方调查并抓走了作者。

公开的法西斯主义被消灭已有近 80 年。对现代人来说,法西斯这个词已然退化为一个用于一般化政治攻讦的贬义词,而失去任何具体的含义。

但与此同时,法西斯主义并没有真正死亡。与过去公开的阵营对抗不同,今天的法西斯主义以匿名的方式渗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,以”习惯”的形式侵蚀我们的生活和我们的道德。

在这种隐秘的侵蚀下,我们变得冷漠而残忍,以他人的痛苦为乐,在其中汲取虚幻的优越感。我们沉醉于空洞的宏大叙事,用想象的集体胜利掩盖对自身命运的无力与绝望。我们为仇恨言论所吸引,自以为能在丛林竞争中获得优胜,而对”自由”、”民主”、”平等”、”正义”这些保卫自身的价值嗤之以鼻。

社会的撕裂、对未来的绝望、道德的沦丧、我相信这已经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共同体验,无论你抱持何种意识形态。

但还没有到投降的时候。现代的反法西斯斗争,将是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斗—-不是对他人,而是对自己。为了从法西斯主义手中保卫我们的生活,我们必须要向自己宣战。

我们要战胜被结构性鼓励的懒惰。要超越容易获得的咨询、观点与知识,去主动地建立反思性的认知方式,以独立、自由的人的姿态面对社会。

我们要超越宣传、惯习与偏见,去认识具体的人,开放地面对每一个群体,从而体会到这个事实:人与人的共性远超过被夸大的异质性。

我们要保持心灵的开放,保持改变自身的能力,让求真意志超越无益的自尊,用真实的尊严保护自身的完整。

最重要的是,要允许自己保持无力。在强制性的权力面前、个体无力掌控自身命运。这的确是绝望的情境。一种选择是将自己的大脑改造成强权的形状,以营造狐假虎威式的权力感。而我宁愿保持自身的无力,暴露在绝望的处境中以保卫更重要的东西—-我的道德、我的良知。

同学们,行动起来,保卫自己,保卫社会,保卫生活。

Anti-fascist

注:福柯有一本书就叫《必须保卫社会》

本书中,米歇尔•福柯定义了两种形式的权力:规训权力,即通过监视技术和惩罚制度对身体进行规训;以及生命权力,作用于人口、生物和活人。通过分析种族战争的言论和征服的历史叙述,福柯勾勒出生命权力和国家种族主义的谱系。权力与抵抗之间的逻辑关系不是法理上的,而是斗争上的。它不属于法律的范畴,而是战略的范畴。因此,应该反转克劳塞维茨的格言,改为”政治是战争的延续”。

矫正认知偏差

推荐一个可以帮助你变得成熟而谦逊的网站:https://www.metaculus.com/questions/

假如你经常在网上跟人吵架,经常感觉对方蠢的不可理喻,经常对自己的判断充满信心,那就不妨试试这个,它提供了极为丰富且方便的机会,让你表达对世界的各种信念,而且都是基于容易验证的简单命题。

我的建议是:每年选10个命题,记下你的判断,到年底再回顾一下,对了几个,错了几个。

这看起来很简单,但有助于解决我们认知系统的两个要命问题:

  1. 许多人会很快忘掉自己曾犯过的错误,人脑在自动删除不协调记忆方面表现相当出色。
  2. 第二点更微妙,许多人会对自己的信念进行滑行修正,即,随着事态发展,悄悄的,往往无意识的,慢慢修正着自己的信念,同时却不觉得或不承认自己的看法有丝毫改变,于是便可舒适的继续享受着自己根本没错的幻觉。